法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1月1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聚焦“五大提升行动”,为广东全面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全国首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的专门立法。

  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记者了解到,《条例》共设6章44条,针对性完善了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的制度措施,并聚焦产业共性需求,规定了支持工业用地改造、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

  目前,广东已形成8大万亿级产业集群、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最完善的地区之一。《条例》紧紧牵住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个“牛鼻子”,明确鼓励制造业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环节,建设共享工厂;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向制造业企业开放共享,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探索从法规层面纾解科技创新投入大、项目研发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等实际难题。

  针对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内容,《条例》规定,增强广东制造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推动软硬件同步突破,并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

  为产业升级提供保障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另一方面要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条例》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明确提出要推动制造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规定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条例》还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规定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支持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的综合保障。《条例》突出营造“大环境”,强调要加强沟通性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强资金和金融支持方面,《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安排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设立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性基金。

  用地保障方面,《条例》规定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指标由省统筹保障,支持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采取减少供应层级等措施,降低制造业企业用电、用水、用气成本。

  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条例》提出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并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等。

  谈落实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力争新增推动9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1月20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参加并介绍如何贯彻落实《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

  “近年来广东工业经济在恢复中持续向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真正挑起工业经济大省大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红表示,广东工业总量规模居全国前列,2023年,初步测算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18万亿元,约占全国八分之一。目前,广东拥有10家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24家制造业中国500强企业,13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居全国第一。

  吴红表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五大组合拳”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好《条例》,加快增厚广东制造业“家当”,加快推动广东制造从根本上强起来,加快提升制造业“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加快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等。

  具体包括,提升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实施5个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低空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产业,在6G、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等领域下好先手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全力推进“突围工程”,持续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和汽车芯片“攀登”计划,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坚持数智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力争新增推动9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建设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96个省产业园,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园培育和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效率和发展能级。